在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转型的过程中,城乡统筹、生产要素的自由配置,促使以青壮年为主要劳动力的人口流动逐渐变的频繁起来,青壮年的大量离乡外出,使城乡结合地区出现了大批的空巢老人、留守老人。而这样大规模的、长时间、远距离的人口流动严重的冲击到了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在不能享受父慈子孝的美满晚年生活的老年人群中,甚至还有不少老年人在承担着照顾、抚育留守儿童的责任。
乌兰木伦镇计生办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围绕“建设新农村、成长新农民、引领新风尚”的时代要求,为进一步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在乌兰木伦新村建立了一个人口文化基地,将新农村建设的硬件设备作为弘扬婚育文化的载体。通过多元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科学的婚育观念和家庭观念。
乌兰木伦村人口文化基地一改以往单调的宣传方式,结合当今社会热点问题即人口转型过程中的“养老问题”为文化基地的开篇。一条雕塑路为群众们展现出的是阵阵感动,它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民间羔羊跪乳、乌鸦反哺等故事,将“百孝篇”、“二十四孝图”作为雕塑路的主要元素,运用生动的图画,简明的言语讲诉着一个个古代孝子感人尽孝的故事。
乌兰木伦镇计生办落实好每一项奖励政策。对于符合奖励条件的双女、独生子女家庭按时发放奖励。如给予年满45周岁双女、独生子女家庭并开始缴纳养老保险的夫妇每年每人补助325元;给予年满55周岁双女、独生子女或现无存活子女的且没有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记录的夫妇每年每人可以享受720元的奖励费。
让文化给予老年人精神上的慰藉,让奖励政策给予老年人物质上的帮扶,让老年人在晚年生活中没有缺失,现在已经成为乌兰木伦镇计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弱势群体的生活不再是弱势,社会的和谐就多了一份。(武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