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如何选退热药?
发布日期:2023-03-09 10:24
来源:市卫健委
字号:
打印
  大多数人随着季节变换,抵抗力下降,生活方式突变等情况下病原微生物往往容易乘虚而入,让人感觉身体不适出现较常见的头疼脑热。特别是老年人,他们随着年龄不断增长,病理生理因素变化,各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发生退化,加上各种基础病的共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如何判断、分析、引导老年患者正确使用退热药呢,今天就让我为您带来老年人使用退热药的注意事项展开说说。 

  一、老年人发热特点 

  何为发热?体温到多少度算发热?一般而言,人体常测量体温的部位有口腔、腋窝、直肠;正常人的口腔温度为36.737.7℃(平均为37.2℃),腋窝温度为36.037.4℃(平均为36.8℃),直肠温度为36.937.9℃(平均为37.5℃)。发热是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防御反应,是人体在调动自身免疫系统来对抗感染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症状。一般来说体温超过38.5℃可以服用退烧药,如果在37.5℃-38.5℃之间,建议先物理降温,比如擦拭(酒精或温水)、湿敷法。对于老年人和体质虚弱者尤为适宜。如物理降温效果不好时,再考虑退热药物。 

  二、物理降温的具体方法 

  1.擦拭法: 

  体表蒸发有助于体温降低。将温水(30℃左右)或75%酒精兑水稀释1倍,用小毛巾蘸湿擦拭额头、胸背、耳后、四肢以及颈部等血流丰富的部位,对老年人而言体温高于体表的温度,将会蒸发这些体表的水分,有助于散热。 

  2.湿敷法: 

  分为冷敷和热敷。冷敷即在额头、颈部、手心或腹股沟等部位放湿冷毛巾或毛巾包裹的冰袋,这样可以使体温由于传导散热增加而降温。反复操作直到烧退为止。热敷则适用于体温不太高的患者退烧。用热的湿毛巾反复擦拭病人额头、四肢,手心等使身体散热,直到退烧为止。但是,如体在39℃以上,切勿使用热敷退烧,应使用冷敷处理,以免体温继续升高。造成不良后果。 

  三、常用治疗退热药物 

  以下是药店和医院临床较为常用的退热药,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中成药以及其他退热药。让我们来了解了解。 

  1.对乙酰氨基酚 

  又名扑热息痛,该药12岁以上儿童及成人一次0.3-0.6g,若持续发热或疼痛,可间隔4—6小时重复用药一次,24小时内不得超过4次。缓释片:每8小时一次0.65g24小时不超过3次。退热疗程一般不超过3日,镇痛不宜超过5日。 

  2.布洛芬 

  成人一次0.2g,若持续发热或疼痛,可间隔46小时重复用药1次。24小时内不得超过4次。缓释胶囊:成人一次1粒,一日2次(早晚各一次)。 

  3.吲哚美辛 

  又名消炎痛,每次服25mg,每日不超过3次,饭时或饭后立即服(可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栓剂:直肠给药,食指戴上塑料套,轻轻塞入肛门约2厘米处,一次一枚,每日剂量不宜超过2枚。 

  4.阿司匹林 

  抑制中枢前列腺素(PGs)合成而发挥解热作用,降低发热者体温,成人一次0.3—0.6g,一日3次,必要时每4小时1次。 

  5.洛索洛芬钠片 

  发热时成人一次60mg,原则上每天2次。不宜空腹服药。 

  6.中成药 

  小柴胡、双黄连、清开灵等等。中成药治疗发热较温和,对老年人退热较友好。 

  四、使用退热药的注意事项 

  1.正确合理用药 

  服药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和医生医嘱使用药品,严禁超量,超次数用药,不宜同时服用2种及以上NSAIDs,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2.个体化给药 

  对吞咽困难的患者建议选用液体制剂或混悬液(用前摇匀),不建议缓释制剂掰开或研碎服用,影响疗效。 

  3.适当补充水和电解质 

  在大量出汗,脱水的情况下;需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如:白开水、鲜水果汁、鲜蔬菜汁和淡盐水。必要时也可用输液来缓解症状。 

  4.用药期间避免饮酒 

  在服用退热药和感冒药期间,应避免饮酒或含酒精的饮料。 

  5.随时关注不良反应发生 

  当患有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严重心力衰竭。既往服用退热药后出现上消化道出血或穿孔、活动性或既往有消化性溃疡史。胃肠道出血或穿孔的患者,以及相关药物成分过敏时禁用。 

  不宜空腹服用 

  解热镇痛类药物大多数对消化道有刺激性,容易引起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严重时会造成消化道出血,故不宜空腹服用。故这类药物建议饭后服用或选用肠溶制剂为宜。 

  寄语:为了避免重复用药造成不良反应的原则,请在专业医生和药师的指导下正确选用药品。不论是西药还是中成药退烧药,只选用一种即可。因老年患者体质较弱比较敏感,在使用退烧时宜采取小剂量法服药;家人也要细心观察护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给予他们安全、有效的合理用药。也祝早日恢复健康,生活在幸福的时光里。 

(文/ 武智渊)

相关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