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冠病毒感染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以及新冠病毒变异的新特点,“保健康、防重症”成为当前疫情防控的首要任务,东胜区卫生健康委统筹谋划,精准发力,紧紧围绕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医疗救治机制,在东胜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紧急设置发热门诊、诊室,储备药品、设备,夯实医务力量紧急开展实施医疗救治工作,全力“三个统筹”、“四个储备”、“五个保障”,持续织牢织密医疗救治网底,最大程度预防和减少新冠病毒感染重症发生,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一、精细统筹谋划,做好定点医院“三个统筹”。
人员统筹。为解决定点医院医务力量不足,从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妇幼保健院抽调医护人员到东胜区定点医院开展重症救治工作,形成人才资源共用、共享、共治。东胜区人民医院根据患者就诊人数增加数量,以购买服务的形式通过第三方人力资源公司招聘医务人员,从根本上解决医务力量薄弱的问题。
设备统筹。进一步完善医疗设备投入,为区人民医院传染病区大楼及区第二人民医院配置核磁、DR、超声诊断仪、呼吸机、ECMO等医疗设备。
床位统筹。进一步增加东胜区人民医院传染病区床位、重症床位,并将东胜区人民医院二部(原鄂尔多斯东胜医院)改造建设为东胜区第二人民医院,主要以预防传染病为主,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康复于一体的传染病综合医院,总占地面积263亩,总建筑面积约42000平方米,设置499张床位,其中50张为重症加强护理床位目前已投入使用;以“全区一盘棋”的医疗救治布局,在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区人民医院、东胜区第二人民医院)救治医院病床不足时,启用备用定点医院,广厦医院共有床位220张;亚定点医院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附属医院可用床位500张,全力满足群众医疗需求。
二、要科学储备,做好分级诊疗“四个储备”。
药品储备。要求各医疗机构严格按照发热门诊规范设置,已足额匹配“四类药品”(抗原试剂、消炎类、抗病毒类、止咳类、综合中医制剂类)。按照急诊规范设置,已足额配备“十八类”急救药品(包括解热退烧药、抗感染急救药、抗过敏急救药、平喘急救药、心三联、呼三联、抗心律失常药、利尿药、快速补充电解质药物、镇静类药物、解痉止痛药、促进胃肠动力药及肠道微生态制剂等);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所辖服务人口储备消炎类、抗病毒类、止咳类、综合中医制剂类每人按三个月的量进行储备,抗原试剂按照每人2—3次进行紧急足量储备,区应急物资库预储备80万抗原试剂,足额储备并与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接联系各大药店储备以上五类药物、试剂并向社会公布。
物资储备。坚持“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无备”的原则,以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储备为主体,区级医疗物资储备库储备为补充的医用防疫物资储备体系,采取每日数据分析等方式,及时准确掌握医疗防疫物资使用储备情况,不足部分及时补充,目前医疗防护物资充足。
人员准备。在各医疗机构合理安排医务人员,轮班开展工作,及时进行健康状况监测。定期向全体医务人员开展医疗救治、感染控制、个人防护等知识和技能培训。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训270场次,陆续培训1260名医务人员。在所有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发热门诊至少配备1-2名具有呼吸道传染病或感染性疾病诊疗经验的医务人员,确保农牧民患者被及时识别并得到救治。
治疗准备。不断优化就诊渠道,打造医疗救治“三级网络”,加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与所辖二级以上医院医联体建设,实现与各街道、各部门的信息共享,网格化运行,确保及时发现、及时反馈、及时处置。要求二级以上医院派医生以轮值班形式或线上诊疗方式,下沉到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共同开展医疗服务。各卫生院根据自己下辖的村卫生室的数量,也以同样的方式派医务人员以轮值班形式或线上指导的方式下沉到下辖的村卫生室(卫生站),全面应对当前分级分层分流医疗救治工作,形成区、镇、村三级医疗上下联动的医联体运行模式,全力做好农村医疗、院前急救、上下转诊等医疗保障。
三、精准聚焦发力,做好重症救治“五个保障”。
组织保障。成立由东胜区卫健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医疗救治和定点医院救治调度工作专班,扎根一线,全面融入包联医院,切实帮助基层单位提升医疗救治水平,加强急救转运调度,缩短反应时间,畅通急救通道,确保每一位急危重症患者都能尽快得到救治。
医联体转诊衔接保障。要求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充分发挥家庭医生“守门人”和“协调员”的作用,全面实行发热等患者基层医生首诊负责制。按照所辖分区包片原则,为每一家医院划定责任范围,将收治重症患者情况纳入绩效考核范围,对口收治划定区域内高龄合并新冠病毒感染的重型、危重型患者,实现老年重症患者包干管理“全覆盖”。集中优势资源和聚焦重点人群,充分发挥二级以上医院医疗救治核心骨干和兜底保障作用,全力保障感染新冠病毒的老年人、儿童、孕产妇及尿毒症、晚期肿瘤等各类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救治,同时,为全方位做好救治转运工作,投入45辆救护车,建立三级院前急救机制,一是紧急院前救治,投入11辆救护车,由市里120统一调度,第一时间实施急救转运。二是补充院前急救,为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家卫生院、6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派25辆救护车,延伸到农村、城区全覆盖。三是加强院前急救,投入9辆救护车由区指挥部统一调度,并专门成立区级院前120急救专班,根据病情轻重、缓急程度等实施院前急救转运,充分发挥医联体作用,确保重症风险较高的感染者得到及时发现,畅通转诊“绿色通道”,及时救治。
医疗资源储备保障。要求医疗机构在现有基础上,加快完成综合重症监护单元建设和升级改造,同时储备“可转换重症床位”,二级以上医院按标准建设和改造重症监护单元,确保供电、供氧设施,以及生命监护、抢救治疗设备处于功能良好状态,按需配齐配足重症医护力量。
基层医疗机构分级分层保障。紧紧围绕“保健康,防重症”目标,实行医联体建设,实施分级、分层、分流的医疗救治模式,加快发热门诊建设和医疗设备配备,目前19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4家村卫生室均设置了发热门诊或发热诊室,并本着“按需分配,合理使用”的原则,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配心电监护仪144台、心电图机21台、指脉氧3900个、制氧机177台、简易呼吸机190台、电动吸痰器19台、氧气瓶114台、无创呼吸机73台、转运呼吸机19台、高流量呼吸湿化治疗仪30台、输液器38台、雾化器38台等救治设备和救护车辆19台。同时设立了服务热线,并进行24小时值班值守。通过线上、线下诊疗服务相结合,持续加大分类救治引导力度,特别是对重点所需人群做好氧疗、输液和用药指导等绿色健康服务管理保障,全面防止医疗资源挤兑。
疫苗接种保障。紧盯60岁以上人群疫苗接种目标任务,压实责任,倒排工期,全方位、多形式开展宣传动员,设立了19个疫苗接种点,成立了19个上门接种小分队,并配备2辆流动车进行巡回疫苗接种和异常监测专家指导,加快疫苗接种进度,建立起守护重点人群健康“筑牢屏障、严防重症、降低死亡率”的坚实防线。
(图/文 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