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血脂诱因与症状
高脂血症通常是由于脂肪摄入过多、脂蛋白合成及代谢过程的异常均而导致血脂异常,按照发病原因,高脂血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高脂血症多与基因突变有关,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因此具有家族聚集性。大多数原发性高脂血症原因不明,可能是基因突变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不良的饮食习惯、缺乏体力活动、肥胖、抽烟、酗酒以及年龄增加等生活因素均可能导致原发性高血脂。继发性高脂血症由其他疾病及已知原因导致的血脂异常,如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肝脏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囊卵巢综合征、库欣综合征等。长期应用某些药物可能引起高脂血症,如糖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部分抗肿瘤药物等。值得注意的是雌激素缺乏也可导致高脂血症的发生。
高脂血症一般没有明显不适的症状,大多数都是在因其他疾病就诊或常规体检时发现,也有部分患者因出现血管疾病并发症而得以确诊。这些脂质是身体正常功能所必需的,但当它们超出正常水平时,就会造成问题,如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密切相关,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二、高血脂的临床分型
高脂血症主要临床表现为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胆固醇异常降低。面对不同的临床表现分为:高胆固醇脂血症,高甘油三酯脂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
三、高血脂的药物分哪些类,如何选择?
干预生活方式是降脂治疗的基础,对于轻度血脂异常,首先应该在生活上做调整饮食结构、控制体重、加强锻炼等方式来干预。但非药物治疗效果有限,大部分患者症状未得到有效改善,血脂水平未控制在预期水平内,则需联合药物治疗。
调血脂的药物品种比较多,下面简单介绍几类常用的调血脂药物。
(1)他汀类:现可供临床选用的他汀类药物有:阿托伐他汀,洛伐他汀,辛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是治疗高胆固醇血症一线药物,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作用最强的一类药,适于高胆固醇血症和以胆固醇升高为主的混合型高脂血症。主要需要警惕肌病和肝脏不良反应,其他还有胃肠反应、皮肤潮红、头痛等。肌病临床表现包括肌痛、肌炎和横纹肌溶解。出现肌炎及严重横纹肌溶解的病例是比较罕见的,且多发生在合并多种疾病和(或)联合使用多种药物的患者。
(2)贝特类:主要药物有环丙贝特、苯扎贝特、非诺贝特等。贝特类药物是降低甘油三酯为主要治疗目标的首选药。用于治疗混合型血脂障碍(如血液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升高)及低高密度脂蛋白和高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风险的患者(常见于2型糖尿病患者),或以甘油三酯或极低密度脂蛋白升高为主的原发性高脂血症,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肌痛、肝脏转氨酶升高、肾毒性。合用他汀类调节血脂药物可增强肌毒性。
(3)烟酸类:主要药物有烟酸,阿昔莫司等。属于B族维生素,超过维生素作用的剂量时就能起到调节血脂的作用。用于高甘油三酯血症和混合性高脂血症患者,在HDL-C降低或合并甘油三酯增高时尤为适用。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反应、恶心、便秘或者腹泻。
(4)胆汁酸螯合树脂:主要药物有考来烯胺,考来替泊。是不被肠道吸收的高分子阴离子交换树脂。该类药物主要是干扰胆汁酸肠肝循环的过程,促使胆固醇从体内排泄,树脂类调脂药均为口服。
(5)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主要药物有依折麦布。主要通过抑制肠道内饮食还有胆汁中胆固醇的吸收。由于选择性抑制小肠胆固醇转运蛋白,有效减少肠道内胆固醇吸收,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以及肝脏胆固醇储量,不能与葡萄柚汁合用,以免因血药浓度升高而发生不良反应。
(6)抗氧化剂:主要药物有普罗布考。是通过降低胆固醇合成与促进胆固醇分解,使血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降低,通过抗氧化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消退已形成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7)PCSK9抑制剂:临床用于接受最大剂量的他汀类药物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指标仍不能降至理想水平,并还存在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较高的患者。代表药物:依洛尤单抗注射液,阿利西尤单抗注射液。
四、高血脂药物使用时需要注意哪些?
定期监测血脂、肝酶和肌酸激酶:应在用药4-6周内复查血脂、肝酶和肌酸激酶,如血脂参数能达到目标值,且无药物不良反应,逐步改为每3-6个月复查1次。如治疗1-3个月后,血脂仍未达到目标值,需及时调整降脂药物剂量或种类或联合应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降脂药物。
保持合理饮食和规律运动,可有效预防高血脂。如饮食方面:低盐、低脂、高纤维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限制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维持适宜的BMI(18.5-23.9 kg/m²),避免肥胖。运动方面:每周进行中、高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也可以通过冥想、瑜伽、深呼吸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形成戒烟限制酒饮的生活习惯。定期体检可以确保体内的血脂水平正常,如若检查有异常,应该咨询医生,有效地及时干预疾病进展,避免诱发严重疾病。
(文/ 武智渊)